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设计师André Fu

图片
图片

上图:André Fu设计的京都三井酒店 

下图:André Fu设计的Estro餐厅

图片
图片

上图:André Fu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三楼和四楼中庭设计的“环扣”凳。

下图:André Fu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内的士林馆空间设计的一款艺术地毯,如同阳光透过屋顶金属瓦片的缝隙,投射在墙面的景象。



André Fu Studio由建筑师André Fu在中国香港创办,其设计元素遍及欧亚,藉由André独具一格的空间角度与内敛的感官体验,革新了现代奢华的概念。André于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取得硕士学位,2016年获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Maison & Objet Asia)“亚洲年度设计师”。André在欧洲与亚洲的文化交汇下成长 , 成就了其独特的写意奢华设计风格——静谧内敛、缜密典雅。André Fu在2019年成立同名品牌André Fu Living。系列除了体现André Fu的独特审美风格,灵感元素渗入了André在生活中对不同地方及文化的重要回忆,传递他游历世界的视野态度,以及对款待宾客的亲身体会。今年刚刚开幕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也邀请André Fu为三楼和四楼中庭设计座椅,同时他的两件室内地毯作品亦陈列其中。



图片
图片

建筑师李虎(右)、黄文菁(左)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图: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山谷音乐厅坐落于金山岭的山谷之间。

中图:油罐艺术中心坐落于上海黄浦江西岸,五个废弃的航油罐及其周边场地,被改造为一个新型的当代艺术中心,低调地消隐于地景和公园之中。

下图:坪山大剧院,不同于大多外表夸张、功能单一的大剧院,坪山大剧院是一个功能复合的表演艺术中心,如同一个“戏剧方盒”,在整体简洁、干净的外表下,容纳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图片
图片

OPEN建筑事务所“每个人的城市”研究项目聚焦安定门与望京两个地区展开田野调查和城市设计,共完成八个子项目,并针对八个城市问题提出八个解决方案。



由李虎与黄文菁担任创始合伙人的OPEN是一个国际化的建筑师团队,于2008年建立北京工作室。他们与跨越不同领域的合作者一起实践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设计策略的研究与创造。OPEN相信建筑以其创新的力量,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建造与自然之间达成平衡。目前已经落成和正在设计实施的主要项目包括:苏州山峰书院、田园学校——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清华大学海洋中心、深圳坪山大剧院、上海西岸油罐艺术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山谷音乐厅、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等。除了建筑项目外,与“设计”并行“研究”亦是OPEN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去年,OPEN以“每个人的城市”为题展开围绕北京城市社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图片
图片

建筑师刘珩

图片
图片

上图: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的深圳荷水文化基地——洪湖公园水质净化厂上部景观设计

下图: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的坪山阳台——深圳坪山河南布净水厂上部建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的大成面粉厂旧建筑改造项目,在改造理念上,建筑师强调“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物尽其用”

的原则,对于本身特色鲜明的工业建筑,保留和强化其空间原汁原味的特质,置换新功能;对于看似普通的标准化厂房,挖掘和激发原有空间的潜力与活力,以较强势的方式介入,使其特质最大化,实现建筑空间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建筑师刘珩,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 Architecture & Urbanism)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哈佛大学设计博士。刘珩于 2004 年在香港创立了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多年来以南沙和深圳为根据地,在珠三角及更广泛地区开展多元化的建筑创作、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活动。刘珩在设计上致力于跨界跨学科的交叉整合,通过不同领域间的互动和激发,保持在建筑设计本体创作中的前瞻性和实验性,持续追求公共性、社会性、生态及美学上的高度融合。近年来设计实践的主要方向有:城市设计、城市更新改造、公共文化教育建筑、基础设施跨界研究和设计实践、小型实验建筑等。



图片
图片

设计师周宸宸

图片
图片

上图:Frank Chou Design Studio设计的Signature沙发,以将中国云南层层相叠的梯田及美国亚利桑那州天然雕琢的羚羊谷连接到创作时的潜意识中,去思考其背后自然在千百年间的锻塑,以及让这些地理风貌长存下去的力量,最终将这种能够对抗时间感的力量贯彻到设计和想法,创作出Signature系列。

下图:Frank Chou Design Studio设计的Bibelot哑铃,如何让非硬核健身优雅且明目张胆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画面中,是周宸宸此次想尝试的角度。让哑铃能够作为点缀生活趣味与美感的显眼陪伴,而不再仅仅是被刻意收纳或隐藏的器械。

图片

周宸宸与“设计上海”合作推出“TALENTS”板块,由周宸宸策展,持续发掘并培养中国设计新星,展现中国新生代设计师多样化的设计语言。



设计师周宸宸2012年于北京创立Frank Chou Design Studio,他天生对具有创造力的事物感兴趣。随着欧洲工作经历的积累、设计认知的成熟,他不断捕捉材料与事物的本质,创造优雅且具有时间感的作品。他获得过MAISON&OBJET的“新锐设计师中国奖”,中国国际家具展年度最佳设计师等。2016年米兰设计周期间,周宸宸由意大利前任总理Matteo Renzi亲自授予米兰国际家具展Salone del Mobile Salone Satellite设计奖。周宸宸还是设计上海“TALENTS”区域策展人以及公益项目 “创造治愈Create Cures”联合发起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图:59届金马奖主视觉

下图:58届金马奖主视觉

图片
图片

上图:台北世大运形象片

下图:台北捷运形象片



Bito由导演刘耕名创立,是一个由电影导演、平面设计师、数字艺术家、插画家、动画师和文案作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以“为了更好的未来而设计”为口号,他们致力于重新定义中文语境下的视觉设计。他们希望创造具有情感的内容,将品牌转化为大胆、流畅、鼓舞人心、时尚和令人振奋的视觉体验,让人们感同身受。Bito连续两年为金马奖设计主视觉,并积极参与“美感教科书计画”让设计介入教育。作为亚洲的设计团队,他们通过将设计技术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肩负着冲破现有束缚的使命,坚信创意人对世界产生影响的能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设计师卜佳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envy envy的自然投影项目是基于对自然的观察和迷恋,以及对装饰主义的喜爱发起。利用激光切割工艺,探索从平面转换成立体产品的生产制造方式。在造型的表达上也有其独特的方式,并思考着装饰艺术性家具的可能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envy envy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以无机的形式,为基本无机的室内生活注入生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envy envy全白的家 “PVC管项目”,项目以卜佳新的一次杂货店出行为契机,他将直径一致的水管连接(敲)到一起,变成形似某某昂贵产品或Emoji以及可爱的物件。由此诞生了诸多以水管为原材料的作品,他认为可能某一天东西多到放不下了,就需要一个全白的家来摆放他们。



卜佳新目前在厦门工作和生活,2017年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之后加入设计品牌WUU工作四年,去年在不断分享嫉妒的聊天中发起envy envy开始独立设计和创作。envy envy作为一个开放的产品设计单位,关注日常生活,对生命特征展开联想的同时把握住产品功能,制造出室内时尚的作品,在消费主义中施展闪电跑法。



图片
图片

Onoaa Studio建筑室内设计事务所创始人、设计师高雅(左)与陈鹏(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Onoaa Studio设计的蕾⻁深圳旗舰店,设计师在空间中⽤细节来深化精神,营造秩序,传递态度。

图片

Onoaa Studio设计的CALVIN LUO首店



Onoaa Studio建筑室内设计事务所由⾼雅和陈鹏在上海成⽴。设计项⽬覆盖办公、零售、商业空间以及多可能性的创意空间。设计师⼀直致⼒于在创意性想法和现实⽅案中寻求平衡,赋予空间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空间体验。Onoaa不仅拥有解决原始问题的能⼒,更拥有解决由创新想法带来的新问题。将空间实验与现实相结合,他们希望通过对设计过程的准确控制和持续协调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才算是创造, 把熟悉的物体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空间的创造才是本质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STUDIO DPi视觉设计事务所主理人丁铭(左)、王苑箔(右)

图片

DPi已持续三年为根植于本土并具有国际视野的泛设计评论杂志《DEMO》进行杂志设计。

图片
图片

左图:DPi为线上与纸质媒介并举的内容平台《切线 Tangent Essays》设计了Logo及网站,试图在互动性网页阅读的体验中探索新的可能性。

右图:DPi为以器物作为叙事载体的陶瓷品牌煦设计视觉及包装。



STUDIO DPi 是一家视觉设计事务所—— Design For Per Issue,专注于为每个问题提供有效的视觉解法。主理人丁铭学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王苑箔学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两人于2019年创立STUDIO DPi。事务所为新品牌与新消费行业的客户和受众提供品牌设计、产品包装及品牌咨询服务;同时也与文化领域的艺术家、策展人、编辑、建筑师保持着持续的合作,设计和实践视觉识别、展览、印刷品、网站、艺术指导等。



图片
图片

方书君工作室合伙人方书君、何况、丁思民

图片
图片

方书君工作室设计改造的十渡借山院

图片

方书君工作室设计的KIOSK咖啡馆



方书君工作室由方书君,丁思民,何况于2019年创立于微杂院——北京茶儿胡同8号。是专注于策划咨询,城市、建筑、景观、室内设计,教学和研究的专业合伙人事务所。方书君现为瑞士联邦注册建筑师,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何况现为瑞士联邦注册建筑师,本科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后在瑞士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取得硕士学位。丁思民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建筑学研究生在读。工作室致力于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各种尺度与功能的项目中进行基础学术研究与空间创新紧密结合的设计实践。精确捕捉时代下每个项目的具体性,坚持以最个人化的表达探索其最大可能空间潜力。



图片
图片

设计师钟梓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Zhong Zixin 2022秋冬系列 “大都会”,灵感来自同名的经典科幻片《大都会》(1927,弗里茨·朗,德国)。系列主旋律仍以品牌标志性的女体剪裁,结合经典肤色系和摩登黑谱写而成,将过去与现代、华美与朴实的矛盾相互融合,赋予现代女性时装别具一格的⻛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Zhong Zixin 2022春夏系列“科苏斯的三条裙子”灵感来源于观念艺术家Joseph Kosuth的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One and Three Chairs,1965)。设计师根据在埃及的游历行记,以服饰构建起视觉和观念上的埃及,以及关于异域的回想。



生活方式时装品牌Zhong Zixin由设计师钟梓欣于2020年在上海创立。钟梓欣2018年硕士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女装设计专业;本科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她的设计兼备艺术性和可穿着性,成衣时常显露出雕塑般的质感和女性线条的独特美学。Zhong Zixin以服装作为出发点,延伸至家具、纺织等家居产品的生活方式时装品牌。品牌从“家”的情景中获取灵感,时装系列以富有标志性的共同元素构建起服装与家居之间的联系,营造可以具有可外穿性和对外表达的产品,以应对不同场景的切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黄涌村是珠三角腹地典型的新村子,桑基鱼塘吸引来了最初的定居者,工业区的出现曾经带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口。黄涌村中心的一个三角形空地形成了在珠三角的乡村很普遍的集市,早上六点摊主们开档,至接近中午休息,下午凉快时又开档,至夜晚十点收档。多重建筑工作室为集市设计了一个开放的构筑物,不需要气候边界的一个棚子。市集总长30米,宽14.4米,其中拱体跨度12米,用钢结构和相应的尽可能直接的建造方式,棚子底部能够四通八达,仅有几个柱子作为支撑。这个开放的空间外部可以直接和“模糊的周遭”相碰撞叠加,成为“市集+民居+菜市场+篮球场+幼儿园+水果摊+等等”的灵活功能聚集体。色彩上,拱外奶黄,拱内橙黄,柱子墨绿,是建筑师对村子现状的感性提炼,希望它既能相处亦能激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吉崩岗拉康,在藏语中指“十万宗喀巴圣殿”,寓意结界御敌,祈福社稷。经过历史的更迭,如今的吉崩岗拉康,虽失去了原有场域的序列与景观,仅剩的内核也屡次翻修;但它仍几近完美地照见了东方宇宙观里那些延绵无尽的想象。因此,直造建筑事务所表面上的任务是如何将坛城从宗教仪轨性的状态转变为面向大众的展览空间,而实际上真正的困难在于如何突破眼见为实的困境,以虚待实,寻觅一种当下与历史的回响。长远来看,依托吉崩岗拉康演变而来的艺术中心,在未来20年里依然可视作一种短期的变体。所有的轻触都要可逆:脚手架、挂片、灯光、地板、牦牛毡——方便为究竟。设计中许多看似微乎其微的操作,暗地里调和了游走的流线。而平面上平庸与秩序的并置,其背后是世俗与神性的照见。带有喜纹的铜片挂在脚手架的内侧,反转包裹成为入口的甬道。屋顶仅是周边挤压下的一个虚空,一个望向天空的院子。抚古思今,便知甬道、正殿、天台的演绎,也不过是万千轮回中的可能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土上建筑工作室将位于安徽省潜山市万涧村的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中的一栋荒废多年的造纸作坊改造为主要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小型公益书屋。建筑原土坯砖外墙被保留,以便维持外观原貌从而留存其物质层面的历史记忆。由于原有屋面已严重损坏,建筑师借机将新屋顶抬高,得到二层空间,同时开侧窗为室内引入自然采光,并能够眺望远处的天柱山。新的屋面上设置了一个凸出室外的气泡窗,以便小朋友们能够探头张望房子南侧幽深的竹林。新建筑被置入了一个混凝土框架,它像个“桌子”一样构成二层楼板的同时也支撑起新屋顶,四根“桌腿”也替代了室内曾经的隔墙,限定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大空间,并与土坯砖墙一起为空间提供了不同的区域和节奏变化。这些空间可以根据孩子们游戏、上课、读书、展览等活动需求,被或整或分地灵活使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洪湖公园的洪湖水质净化厂,是市内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采用全埋地式先进净水技术,对应恢复地面景观约3.24公顷。南沙原创承担了净水厂上盖地面景观恢复设计,以及北端地下配套办公建筑设计。面对诸多特殊设计挑战,建筑师超越工程逻辑,创造出一个社区友好的、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公共场所,兼具空间美学、复合功能、公共教育性和多层次的体验感。提取岭南园林“塔、亭、榭、廊”的空间原型,用当代设计语言及材料转化表达。突兀的最高风井被公共艺术装置设计的手法消解,成为观鸟平台和“荷花”地标;分布各处的中小型风井则自然覆绿,结合疏散楼梯,兼容可漫游体验的路径和平台。让生活中无法缺席的工程设施,成为有仪式感的公共体验和教育场所,重新赋予基础设施在精神和景观建筑美学两个维度的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学习层台支持创新学习模式,使扩建后的深圳福强小学能满足深圳对创造性人才和创新驱动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激发师生的探索热情和好奇心,众建筑围绕“混合空间”的理念进行设计。不同的课程与活动在空间层面上并置在一起,提供跨层的新联系。多样的空间作为“第三老师”,使得师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年龄和兴趣,灵活的开展教学体验活动。设计提供与真实世界联系的机会,将学习与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协助学生学习。室内外空间相互连通,使得学生的学习环境能够与室外保持联系;自然植物也融入校园,以水平或垂直的形式分布在整个校园,使学生能够充分接触自然,并从中学习。学习层台将旧的学校建筑,原有的STEAM大楼,新的教育建筑与设施融为一体,在旧的基础上得到了升级,以满足创新一代的要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2018年成⽴于深圳,是中国⾸家也是⽬前唯——家专攻可持续材料设计的公司。他们与本⼟创造 (Bentu)联合推出“再造个空间 (Space Odyssey)”系列产品,包括100%废弃塑料再造凳⼦。该设计100%使用废弃塑料(HDPE)再造,约等于16800个废弃饮料瓶盖,相当于在原料环节降低碳排65.9kg (基于碳阻迹碳排放因⼦库的新制HDPE对应数据)。凳子从废料来源到材料及产品的加⼯都在中国本⼟完成,100%模块化制作,100%可回收。不使用任何新制塑料与胶粘剂,零边⻆料浪费,拼装及拆解零废弃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22397BLUFF 001 Collection——The Wall Collection 2021,探索与讨论那些或无形或有形的墙,那些植根于人性深处的墙,也注定会被打破的一面墙。设计师022397作为苗族人,以古老的苗族文化与苗绣元素切入完成这个系列,并从苗族文化溯源,转化为新的语言。这一系列运用的大面积的苗绣,皆由绣娘手工刺绣。充满神性意识的苗绣图案,夸张怪诞,正是人神交融的生动写照,这种生动让022397深深着迷。他想在服装上探索那道墙,再尝试去打破它,去打破砌墙的行为和墙代表的隔阂。在他在作品里,以时装的更新迭代,延长人们对苗绣的认知,也让苗绣有了“可持续”的生命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Nature Squared和ANOTHERVIEW于今年米兰设计周之际合作创作了艺术装置“View 20”,综合了开创性的材料设计、自然和概念艺术。“View 20”使用天然材料制成,如蛋壳与树皮,创造出一个24小时“数字游牧窗口”每个窗口都讲述了不同地方生活中一天的故事。Nature Squared致力于将被视为废物的天然材料,通过传统工匠技能和创新技术转化为手工制作的可持续产品,如蛋壳、贝壳和羽毛。此外Nature Squared首席材料创新者吴燕玲推出了一系列由废蛋壳制成的高性能CArrelé墙砖和地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设计师陈旻认为,当我们谈论可持续性,常常立足于狭义可持续性。并非指这个类别本身狭隘,而是特指针对材料、工艺、科技等具体的方面所进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和创新。于是发起“USELESSFUL有冇用”系列项目,旨在重新思考“废弃物”。最新项目研究再造塑料,结合材质特性,并应用漆器脱胎法,将废旧塑料丝线重新制成器物。并实现从不规则到规则,从规则到全面规则的革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深圳当下的教育建筑设计,即是通过对新时代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教育需求和“高密度”“亚热带”这一双重现实所构成的地域本质的整合与汇聚。李晓东工作室设计的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新校区,通过对教育建筑生长与容纳本质的反思、建筑与城市和自然的共生关系、高密度建筑当中活力的形成、校园公共空间的营造、气候适应性等多个问题的探索,形成对当下深圳教育建筑的现实回应。建筑回应着当地气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思考,也包括更深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底层架空的庭院,平台架空层与纵向的三个庭院是贯穿校园两个维度的主要通风管道。植被的存在不仅给孩童以自然的保护和荫蔽,垂直绿化形成的遮阳系统,如同水系和落影定义的柔性边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次驻地⽂化保护之旅让Ming Design Studio感受到了⼤漆材料的独特魅⼒,被其不同的⼯艺⼿法所⽣成的颜⾊、层次、机理、触感深深地吸引。Ming Design Studio以有着中国记忆的矮凳作为出发点,赋予现代有控制的有机形体,它有着清晰的轮廓,也有着细腻微妙的转折。在Bold Stool⼤漆凳系列的设计的旅程之中, Ming Design Studio尝试结合现代⼯业的⽣产⽅式与传统⼿⼯艺相结合,将形态雕塑之美与表⾯髹漆的“光感”之美融合⼀体,相得益彰。Bold Stool系列有着不同的完成⽅式,主要运⽤了擦漆技法、溜涂技法、变涂技法,撒漆等技艺,这也考究着⼯艺师对漆的理解。⼤漆凳系列⽬前有“⾚枣”“⻘苔”“⽞⽊”三个版本,设计探索与⼯艺制作共历时两年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无论是光波,声波,或是水波,“波”既是能量传播的路径,也是自然界赋予的一种特殊图形,在波的运动中,每 “错开” 一个身位,波峰就成为了波谷,以此往复,周而复始,无穷无尽。Moi Design以此为灵感利用波的“错位”特性,将平面的“波”翻译为空间的“波”,通过对单元块的错位放置,将永续运动的波形转化为无限延展的实体波浪,创作出“Endless Wave海绵做的海”系列。确定一个基本波浪单元体后,将不同数量的单元体通过X、Y、Z三个轴向的错位放置,可呈现多种不同的组合形态,彼此错位咬合的“波浪”,此时既是造型及肌理,又是连接和限位结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Monochrome意为“单色”,是Ximi Li Design旗下家具设计品牌URBANCRAFT于去年推出的独立分支。该系列Ximi Li Design从材料出发,以实践的开放视角引发创作动机。Monochrome旨在发掘材料工艺的不确定性,突破既定的设计逻辑,以探索者的态度呈现艺术、工艺与设计的融合表达。铝是Monochrome选择的主要材料。铝的可塑性非常强,每次挤压或折弯都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随机疤痕,但设计师并没有刻意打磨,而是保留它的自然形态,这也成为贯穿一整个系列的独特标签。Monochrome第一个系列Basic,造型更基础、更具备包容性,可以很好地融入商业空间及户外空间。Monochrome具备先锋的工艺和形式,因此融合在日常生活当中,实现自身的延展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lastic Sea系列是studiososlow基于在广东工厂附近回收到的废弃发泡材料所做的改造设计。工作室本着对手边环境的循环设计思考准备着手进行对废弃物的改造性设计。设计师被废弃物其介于现代与古典之间的造型所吸引,决定在这堆废弃物中挑选有代表性的锥体、柱体废弃物进行改造设计。同时对这一系列设计命名为“Plastic Sea”塑料之海。Studiososlow选择继续沿用这批废弃物柱体的造型,并将这些柱体进行数字化建模,之后对其形体进行切割及再组合。灯上的黑色部分为重新打磨上色的废奔物,白色为3D打印部件。在量产版本中,设计师调整了一些形状以适应生产,其中Lightbyear落地灯继续工作室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可以由自己的喜好来不断重组,之后工作室也将继续设计不同的形状以适配这个系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Atelier V&F“盖亚的启示”系列诞生于对一种原始状态的想象。盖亚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自混沌中诞生,是众神之母,万物之源。该系列数件作品以难以规训的山羊毛为主题材质,呈现原始的生命状态与野性力量。以此为序曲,Atelier V&F进一步将这个系列继续拓展为一部宏大的多幕剧。第一幕追溯至盖亚诞生以前,原始之始,充满迷雾的深渊。以“黑暗”、“无序”、“超原始”、“诞生”为关键词,形成了多幕剧中的第一幕——“卡俄斯之隙”,解读为鸿蒙初辟,黑暗中裂出的光芒,空间与概念从混沌中诞生的瞬间。该系列数件作品延续了来自自然的山羊毛材质,并使用古老的铸造工艺与充满科幻感的镜面金属,演绎远古连通未来的一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胶合板热弯是家具生产中最为常见的工艺之一,夹板在用模具热压成型后,木皮尺寸往往会大于实际需要的尺寸,这些多余的尺寸等到成型完成后再裁切掉打磨。类比印刷行业,“Bleed”指的是印刷时为保留画面有效内容预留出的方便裁切的部分。Studio KAE把胶合板里木皮相互纵横交叉排列形成肌理视作一种生产中的自发的美感,并把保留胶合板“出血”的方式看作是对“错误”的包容。用简单的U形组合而成的单人椅和茶几来强调材质末端的惊喜,同时跟平直顺滑的坐面及桌面形成对比。不匀称的白色木蜡油表面保留了人工涂抹的痕迹。在大规模生产体系中通过重构特定生产环节来拓展“容错”的可能性,或许能柔化工业生产的物件,为家具增加个体魅力和原创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Louis陈盛韬现于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攻读时装研究生。Louis Shengtao Chen 2022秋冬系列“Reflection|自省”,力图以展示设计师Louis的个性、 情感和意识,通过时装美学完成一幅自画像。历经不定式的内省观察和自我发现,本季是Louis自身 与过往经历的映像。观察一面镜子里的自己,Louis对曾经遇见过的开始反思,找寻自己的节奏和步调。将自身作为唯一的指引,Louis给予了本季更真挚和自我的设计哲学。不脱离品牌标志的梦幻浪漫色彩,“Reflection|自省”系列起步于现实世界,在延续强烈情感的同时,赋予日常以意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Nan毕业于伦敦时装学院Fashion(Textile: Knit)和皇家艺术学院的Textiles-Knit方向,在去年创立个人品牌Nan Knits。Nan Knits 2022秋冬系列在服装的视觉呈现上延续了2022春夏系列“霓虹意识”中“柔性铠甲”这一特点,通过缤纷的颜色渐变来模拟虚拟意识复杂的情感变化,在肌理上,加入了马赛克、爱心、数字等虚拟纹理,在工艺上,将针织夹纱工艺与空气层提花工艺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利用高级涤纶和人造纤维洗水后的收缩差异,创造出区别于传统针织,具有挺阔质感的“膨体针织”,重新定义了机能感针织的面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onder.er是由Alex Po(浦加林)和Derek Cheng(郑仲曦)共同创立的男装品牌。品牌旨在透过服装挑战性别定型的观念,针对社会对男装规范的问题,以另类角度探索现代男装世界。Ponder.er  2022秋冬系列“Formula Uncategorised”延续了品牌上一季探索男生热爱速度感和危险性活动的主题,像标题一样,品牌继续挑战时装对性别的种种规限,希望透过独特的角度对性别定型提出疑问和进行深度思考。赛车这项竞速运动的元素被进一步的液体化,被品牌标志性的面料研发重新定义。独家研发的手钩尼龙布带工艺成为了本季的亮点,联合数码印花技术,演绎了受赛车运动所启发的图案和口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去年3月,聂若涵在纽约成立了个人品牌,同年8月,她将工作室迁回了上海。疫情之中的世界变得焦灼⼜胶着,⼈们在现实中⾯临分隔,在精神上⾯临独处。借这个契机,Ruohan重新思考独处之义,以“独处之地”为主题创作Ruohan 2022春夏系列,讲述独处的故事,诉说个体与家具、光影相处的感受,进⽽提炼出向内探索、珍视⾃⼰、⾃我内省的主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Samuel Guì Yang伦敦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通过融汇中西方美学语言以及历史和当代的参照,创造出既恰当又具有挑战的视觉语言,用崭新的角度诠释东方韵味。专注于独特的廓形、精致裁剪与细腻的服装工艺,将可持续发展贯穿于运营之中,在面料,制造商,设计和展示方式的选择上都予以仔细考量。Samuel Guì Yang 2022秋冬系列名为“Look Down如是观”,其灵感源于美国奇幻科幻女作家Ursula K. Le Guin的创作思想——她的小说曾深受《道德经》的影响。“Look Down如是观”代表着Samuel Guì Yang身处现阶段的思考、沉淀,也是品牌的一次“回归”。设计师杨桂东(Samuel Yang)和Erik Litzén希望以求实的观点直面外在和己身,如是自观;主动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以俯视角度,保持客观与主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机能,是支撑这个项目的关键词,裸筑认为,空间机能是商业空间趋势,这是时代决定的。轻,巧,灵活,好用,成为时代的关键词。而审美,从上个时代唯一的追求,变成了这个时代的起点与基础。此案中,裸筑追求建筑与室内两种机能形式。建筑机能宏观,偏向于空间变化。如,绿幕收纳节点,覆盖户外操场。洞开大门,完全连接室内外场地。操场成为晨练的集合点,户外市集的起点,夜跑社群的终点。洞开大门,体感上海的春秋。室内机能更偏使用尺度。如,利用原梁截面产生回形廊,空间竖向一分为二,零售与展览的平衡。旋转展墙,灵活分隔空间,直播日常两不误。模数辗转,实现完全自由的展挂系统。家具腾挪,机能拼接与再生的可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项目位于北京市郊一处乡村之中,改造呈现出一种新旧混合的状态,与村庄肌理建立关联,低调融入到整个村庄的风貌之中。新木屋形式随着旧屋坡顶起伏,形成两个连续的屋脊,分别对应着下方的客厅和餐厅、厨房这一家居生活的主要公共空间。北侧的旧屋选择暴露其屋顶结构并在室内划分出两个卧室和起居空间。木屋的介入加强了屋顶起伏的层次变化,并形成了建筑体量层面上的新旧混合关系。新木屋采用雪松胶合木作为主要材料,结构形式上借鉴抬梁式架构,回应北方民居的木作传统。院落的营造、结构的更新、材料的再利用,设计试图创造一种新旧迭代演进的可持续设计策略,在个性特征、风貌协调、造价控制之间建立平衡,为乡村建筑更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Chaos Programme在这个项目中继续探讨他们以往在设计零售项目中的两个策略:创新设计与品牌气质的贴合以及商业环境中的“不商业”。由于场地的不规则形状,他们尝试了几种不同的空间类型,探索一个更私密的空间潜力:更像是客厅而不是百货公司。空间灵感来源于SHUSHU/TONG自身所蕴含的戏剧化氛围,模块化的弧形墙面围合成一个隐蔽的内向型空间,用满铺的立体雕刻碎花图形地毯、刺绣印花沙发以及30年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家具来共同营造一个现代化的复古梦境。私密入口是对即将进入到主空间店铺内部空间的一种酝酿,这让客户的期待值提升。进入空间后产生一种到达目的地的感受,充满感情氛围,表达品牌浪漫的属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设计师将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红砖坡顶厂房,改造成了原创设计家居品牌吱音的新展厅。设计师在设计中寻求既有的场地和新的功能、展览和售卖、背景与物体之间的平衡。通过放置入两个相互咬合的方形构架,将其旋转45度后与原始的四面墙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形成一个独立嵌套的屋中屋结构。独立的新构架,一个是透明的一个是实体的。在这个室内建筑中尝试构造的袒露做法和表达结构本身的叙述性。完成的构架,既显示出设计过程也显示出建造和装配过程,讲述着结构是如何被搭建出来的。整个项目使用的都是常用的工业化生产的材料产品。通过重组普通日常材料的方式并置于一个立面上,形成了温暖舒适又轻松有趣的场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设计工作室Order Studio为佛像设计师蒋晟设计位于厦门的家。住宅紧邻五缘湾游艇码头,迷人的海景与光影让Order Studio与留恋,同时也让他们重新思考居住空间与自然的关系,最后设计师决定褪去所有的装饰设计语言,用更含蓄的设计方式,温暖、舒适的材料来包裹空间,让材料的暖与大海的蓝形成对比,隐去设计师与设计手法把自然与空间交给使用者。就像Order Studio的核心思想,探究自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Order Studio对空间与产品的解读——效法自然。此外设计师还为空间特别设计了悬挂构件、展架与展台,使得空间细节也维持着同一设计语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坐落于景德镇的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酒店现代砖砌建筑由大卫·奇普菲尔德工作室设计,由三个庭院区块组成,介由一条宽敞的室内街道相连。恺慕建筑对室内的处理手法首先是“完成建筑”:将外部的砖砌立面延伸到内部空间,使建筑完整而非替换材质,并将三个体量中的每一体都赋予了不同种陶瓷工艺。空间以瓷器的生命旅程为灵感按主题划分。不同的空间分别是起源(大堂)、创造(大堂吧)、发现(宴会厅)、魅力(全日制餐厅)、欣赏(健身中心)和回归(客房)。每个空间都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和使用着陶瓷,延伸出不同的颜色和肌理。在此,原始与精致融于一体,以新的形式诠释陶瓷为建筑、室内设计、家具及图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DJI Avata是一款飞行体验无人机,产品贯彻体验至上设计理念,将“人机合一”的沉浸式飞行体验以安全易用的方式呈现给全球用户,灵动自由的飞行视角也将帮助影像创作者找到更多视觉表达的可能。DJI Avata提供区别于普通航拍无人机的操控方式和飞行视角,通过佩戴飞行眼镜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操控。全新DJI Goggles 2与穿越摇杆搭配使用时,Avata将变成人类视野的延伸,通过体感技术完成无人机控制,操作者与无人机仿佛有机结合为一体,沉浸式飞行体验更进一步。Avata可以帮助飞行爱好者轻松获得以往需要较高学习成本的沉浸式飞行体验,灵动自由的飞行姿态适合拍摄视角冲击力强、节奏较快的画面,也能为影视团队、创作者带来独特的叙事视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Nothing由原一加联合创始人裴宇打造,推出首款手机产品phone(1)。Nothing phone(1)的透明背盖由 400 多个零件组成,用户可于机背清晰分辨镜头、无线充电、显示灯及充电线圈等区域。“Glyph Interface”灯光系统由900枚LED灯组成,配合来电、提示与充电有不同的显示状态。Nothing设计的统一软硬体视觉语言,搭配量身订制的Widget、字体、音效以及桌布,让用户可享受独一无二的体验。Nothing OS的智能软体可根据用户使用应用程式的频率,将电量自动分配,令最常使用的应用程式能够以极快速度运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之⼰ by TOTEMIST唇膏,设计师以唇膏为载体,在身体、材料、制造与设计方面带来了更多超越口红的价值。唇膏中置入芯片以构筑数字生态系统,与手机关联可以将个人的信息与内容置于唇膏之中,从而形成社群网络,成为现代社会中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纽带的工具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Suger+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饮品加糖体验。通过对糖与饮品的接触面分析,进行严格的数学计算和参数化设计,实现Suger+接触面积的梯度增大,系列提供从1至6的不同糖度分级,升阶,适合不同人群口味。Suger+由结晶糖和代糖制造,多种健康选择。利用3D打印技术,将精妙复杂转化成方寸现实。小巧便携,尺寸适配各种吸管内壁,简易实用。也可作为普通方糖投放,融化稳定,甜度级别标准。精密的结构设计使得Suger+系列蕴含数学之美,甜度线性提升,口感稳定细腻持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成为安迪·沃霍尔”于2021年7月3日至2021年10月10日在北京UCCA展出,随后于2021年11月6日至2022年3月6日巡展至上海UCCA Edge。这次巡展是迄今为止,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人生在中国最为全面的呈现。以精选自匹兹堡安迪·沃霍尔美术馆馆藏,涵盖绘画、摄影和电影等媒介近400件作品对传奇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艺术生涯进行全新审视,其中包括首次于安迪·沃霍尔美术馆之外展出的摄影作品和文献物品,特别聚焦于安迪·沃霍尔身为摄影师和实验电影制作人的艺术实践。“成为安迪·沃霍尔”由UCCA与安迪·沃霍尔美术馆联合推出,安迪·沃霍尔美术馆首席策展人何塞·卡洛斯·迪亚兹及馆长帕特里克·摩尔共同策划,展览空间由陈小溪担纲设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去年正值“抽象绘画的先驱”瓦西里·康定斯基诞辰155周年,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倾力筹划,推出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第三个特展“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全面呈现这位二十世纪艺术大师里程碑式的创作生涯。展览汇集蓬皮杜中心的重磅馆藏,包括从艺术家遗孀妮娜·康定斯基对蓬皮杜中心的慷慨捐助与遗赠中臻选出的数百份画作、手稿、版画作品,诸多大师级作品首次亮相。特展“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藉由“初始:技艺研习”、“穆瑙:抽象的突破”、“俄罗斯:间奏岁月”、“包豪斯:理论年代”、“巴黎:成熟时期”五个板块涵盖了艺术家从早年创作,走向抽象到成熟等不同阶段的作品。本次展览不仅是康定斯基于中国的首次大展,亦是迄今为止在亚洲境内最具规模的回顾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西海美术馆首展“超越”囊括了14位国内外中坚艺术家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作品为国内首展,还包括艺术家为展览和空间量身定制的作品。展览由总策展人范迪安、策展人张子康、展览总监孟宪伟联合策划。物理空间的封闭并没有阻碍艺术作品及其思想的传播,艺术成为艺术家们自我纾解与发声的最佳媒介。作为开馆展,“超越”亦希望成为本馆的宣言,在艺术的领域,实现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在这里,美术馆不是一个界定的实体,而是在空间的转换中形成一个当代文化创造、体验和交流的魔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九层塔”系列展览由策展人崔灿灿和建筑师刘晓都共同在2020年发起,汇集了9位/组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展览基础素材,同时邀请了9位建筑师、9位平面设计师,分别组成9个临时团队。艺术家、建筑师、平面设计师三方联名合作,没有“主次”和“中心”,只是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9个全新类型的展览,系列展览时间持续一年。其中包含艺术家姜杰、彭薇、尹秀珍、谢南星、刘韡、陈文骥、 丁乙 、梁铨 、 谭平、厉槟源、毛焰、韩东、李青、政纯办(洪浩、萧昱、宋冬、刘建华、冷林);建筑师徐甜甜、何健翔、马岩松、张永和、吴林寿、王辉、李涵、王子耕;平面设计师小马哥、马仕睿、广煜、韩家英、何见平、朱砂、梅数植、刘治治。在“九层塔”系列展览中,策展人希望创造一个艺术、建筑和平面设计的连接点,打破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边界并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交叉学科,它既是三个专业间的实际需求和有益尝试,又保留了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分工得当并助推实践的升级与领域的更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艺术家梁绍基大型个展“蚕我 我蚕”由侯瀚如策展。借助一系列层次丰富的沉浸式装置、影像、摄影及声音等作品,展览系统性梳理了艺术家与“蚕”共谋而成的“自然系列”作品。此次展览还呈现梁绍基根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特定空间创作的沉浸式装置作品,以及与生物学等领域发生跨学科关联的新作品。艺术家梁绍基过往逾三十年的创作实践始终与“蚕”紧密缠绕,难舍难分。“蚕”不仅是他的创作媒介,亦是他的良师益友及精神导师,赋予了他创作的原动力与大自然的灵性。“蚕我 我蚕”邀请观者与艺术家感同身受,化身为蚕,通过一条茧型甬道步入蚕的世界。



图片